• 网站首页
  • 九州视点
  • 九州科技
  • 九州采风
  • 九州美食
  • 九州动态
  • 主持人
  • 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一座丝路古城 千年文明佳话

    发布时间: 2019-05-15 05:47阅读()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

      在这个中亚古老谚语中,希瓦古城的魅力尽显无遗。

      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的花拉子模州,与撒马尔罕、布哈拉同为古丝绸之路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历史名城,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2014年,乌中决定合作开展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工作,对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及周围环境展开重点修复和整治。

      经过这些年中乌专家的共同努力,保护修复项目将于今年竣工,希瓦古城的历史风貌重新焕发生机,传承着绵亘千年的中乌丝路文明交流佳话。

      保护丝路古城

      穿过希瓦城西大拱门,随着各国游客进入城内一条小巷,道路两旁摆放着各种工艺品。举目仰望,一座布满了蓝、青和绿三色釉瓦的古老宣礼塔矗立眼前。

      相比古城东西走向旅游线路的喧闹,位于古城北门附近居民生活区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相对静谧。前者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时期有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后者建于18世纪晚期,是古城清真寺的典型。

      阎明是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修复项目的现场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中方秉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理念,尽最大可能在修复中保留文物原状,并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力争把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示范项目,成为中乌文化文物交流与合作的新亮点。

      为更好汲取各方智慧、交流经验,2018年11月,中乌两国文物主管部门在乌首都塔什干举办希瓦古城保护与利用国际交流会。中乌专家以外,还吸引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参会。

      复原历史风貌

      据阎明介绍,经学院附近是居民生活区,由于这片区域的排水系统不健全,雨水和生活用水下渗、结构重心偏离等原因造成经学院地基不均匀沉降、穹顶及墙体倾斜和开裂。“特别是经学院东南角下沉较为严重,在墙体上形成了一条长达20多公分的裂缝。”

      为遵循“修旧如旧”,修复材料的来源是项目组一大难题。

      希瓦古城内,大多数传统建筑以石头、砖、木材为基本材料。一些具有历史年份的砖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再修复。此外,希瓦地处乌兹别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交界处,距首都塔什干上千公里,修复中使用的很多材料甚至在塔什干都采购不到,为此中方专家只能委托从国内定制、采购,再发送至希瓦。

      此外,考虑到古城的文化旅游价值,修复过程要兼顾这两处古建展示利用的需要,为此,项目组对古建周边进行环境整治,以期能向旅游者完整呈现古城的历史风貌。

      目前,中方专家已完成对两座建筑物的地基加固、本体维修,正在加紧实施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以便这片区域尽快纳入希瓦古城热门旅游线路中。

      传承丝路精神

      希瓦古城的保护修复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展的首个文物遗产保护项目,也标志着中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通过修复项目,丝路精神得到新的传承。

      2017年5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访华期间中乌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高度评价希瓦古城的保护修复工作,将继续推动在考古、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人员培训等领域合作”。

      52岁的阿卜杜拉·玉素甫一家世代生活在希瓦古城,他在项目现场从事安保工作,儿子则成为项目的文物修复员。看到专家们为希瓦古城修复辛勤付出,阿卜杜拉·玉素甫心存感激,逢年过节主动邀请专家们到家里做客,用抓饭等乌兹别克斯坦美食款待中国客人。

      34岁的茹斯兰·撒赖夫也居住在希瓦。2016年起,他跟随修复项目组一起工作,如今已成为一名熟练的文物修复人员。“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工作,还学到了一门新技术,希望以后能参与更多的希瓦古城修复工作,把家乡最珍贵的建筑永远保存好。”

      据新华社塔什干5月12日电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

    网站名称:九州之窗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九州之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邮箱:2126537367@qq.comQQ:2622293504 邮箱:2622293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