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九州视点
  • 九州科技
  • 九州采风
  • 九州美食
  • 九州动态
  • 主持人
  • 两型引领发展方向 环保与产业并进 “绿色”绘出长沙美丽风景线

    发布时间: 2019-12-24 15:19阅读()

    两型引领发展方向 环保与产业并进 “绿色”绘出长沙美丽风景线

      长沙高新区的一间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示范线车间里,全自动高速焊接机器人手臂精准抓取、旋转,将电池片与焊带摆放到指定位置……智能化让这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高50%,能耗和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这家企业践行的“智能+绿色”,正是长沙工业发展追求的新理念。

      湘江岸边,年近七旬的民间“河长”张运和一边巡河监测水质,一边拎着编织袋和铁钳顺路捡拾江岸的垃圾。守护家园生态,从我做起,已成为长沙民众的日常习惯。

    湘江长沙段,漫江碧透。

    湘江长沙段,漫江碧透。湘江新区供图

      生产美、生活美的背后,是长沙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环保认识不断深化的生动印证。从顶层设计“路线图”到下好绿色改革“先手棋”,从开展绿色治理“攻坚战”到形成绿色共建“大合唱”,长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道路上步稳蹄疾。

      “颜值”刷新 环境质量迅速提升

      “在桃花岭公园沐清风,在梅溪湖畔赏碧波。”每到傍晚或周末,位于湘江新区的梅溪湖、洋湖湿地公园在霓虹灯下衬出美景,市民在湖中小岛闲庭散步。梅溪湖,长沙市最大的城市内湖,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低洼的滩涂地。2009年,湘江新区以绿色、低碳、生态理念为主旨,将片区退田还湖,建设了面积达3000亩、蓄水量达700万立方米的梅溪湖。

      如今,走进梅溪湖、洋湖亲近生态,逐渐成为了长沙市民的共识和习惯。梅溪湖国际新城已成为中国首批五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2016年获得年度唯一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湘江新区正是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先行者,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从2008年起,连续实施了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清霾、碧水、静音、净土四大行动,加快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全市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开展清霾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等系列举措,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97天提高到2018年的27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从54.0%提高到77.2%,PM2.5浓度从2013年的83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48微克每立方米,下降42.2%。”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潘胜强介绍。

      2018年,湘江长沙段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级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湘江长沙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I类,特别是浏阳河城区段2018年度水质达到III类,连续两年实现水质类别提升。

      碧水蓝天常驻长沙,尽显生态之美。走进长沙的乡村,又有一番风景:村道街巷整洁干净、居民前庭后院花草繁茂、碧波荡漾的河流在村边环绕……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在长沙展开。

      2010年,长沙市率先全省启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面向乡村关砂场、禁焚烧,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从农家庭院到乡村集镇,从山塘水库到河流沟渠,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变革在长沙通村达户。

      截至目前,长沙市16.1万处小微水体管护责任全面分解;新增垃圾分类减量村347个,村覆盖率提高至92.8%;全市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15.4万户,实现旱厕清零。

      “硬招”频出 绿色发展体制渐成

      令人瞩目的环保成就背后,是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从上项目搞建设的“增长优先”到求环保求绿色的“生态优先”,从推进“三废”治理到建设生态文明,从简单粗放管理到依法依规治理,长沙生态环璄保护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光明村原本是个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村,如今早已焕新颜。“现在的生活翻天覆地,两型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更是生活方式。”光明村坝湾村民小组美丽村落村民胡银辉2015年开始不再种田,在村上开起了家庭旅馆,房客经常爆满。

      胡银辉的转变是长沙两型标准认证成功探索的见证。2016年4月,长沙市政府正式出台《长沙市2016年两型标准实施与认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在湖南省开展村庄、景区等五类两型标准实施与认证试点,将试点工作纳入市对各区县(市)两型工作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光明村通过制定两型建设规划、建立两型管理机制、营造两型文化氛围和践行两型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培育和发展了有机农业、黑茶养生、光明蝶谷和乡村民俗民宿等绿色经济项目,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两型发展的“光明模式”,成为两型村庄建设的典范。

    “两型”村庄光明村。光明村供图

    “两型”村庄光明村。光明村供图

      多年来,长沙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攻坚,在统筹改革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和机制,特别是在绿色发展评价考核、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环境污染强制性第三方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两型标准认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了守护碧水,长沙推行落实河长制,打好治水攻坚战,为品质长沙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修改完善《长沙市境内河流生态补偿办法》和《境内河流生态补偿实施细则》,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长沙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2017年度长沙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长沙还率先在中国省会城市设立能源综合管理和执法机构——长沙市能源局和市能源执法支队,建立能源专家管理委员会;率先在中国出台地方性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相继颁布了《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等60余项政策文件,打通绿色能源发展“便道”。

      生态产业崛起 全民共享绿色福利

      随着环保需求的升级,长沙在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系列环保新概念催生出巨大市场。“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潘胜强表示,企业应瞄准市场需求,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以人们日常避之不及、充斥着异味的餐厨垃圾为例,长沙市通过引进湖南联合餐厨公司,将它们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循环利用。

      “餐厨废水通过厌氧、好氧处理后达标排放,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现在每天日发电量约4万多度,除自用外,有3万多度电量并入国家电网进行销售。废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并已经远销欧盟等地,打开了国际市场,而废渣也通过养殖制成高蛋白饲料原料。”湖南联合餐厨公司董事长易志刚介绍,公司目前每天可处理1000吨餐厨垃圾收运处理,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据悉,长沙市2012年6月28日就率先建成餐厨垃圾收运处理项目,与全市2万余家大中小型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签订了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合同及承诺书。2017年,长沙市率先全国实现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全范围覆盖、全自主工艺、全资源利用、全社会参与”的做法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制管理、政策保障”的“长沙模式”已在国内推广。

      一批生态工程在长沙展开,一系列环保制度在长沙施行,生态环境成为长沙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长沙春华镇春华山村村道旁绿树掩映,花草葱茏。鲁毅 摄

    长沙春华镇春华山村村道旁绿树掩映,花草葱茏。鲁毅 摄

      每天到湘府文化公园散步,已经成为沈傲军老人的习惯。“以前这周边都是荒山,离我们最近的公园是10多里外的南郊公园。”沈老介绍,而今,出门走几步就有绿地、有公园。

      据悉,自2013年起,长沙全面实施“三年造绿大行动”,累计人工造林40.86万亩,退耕还林还湿7140亩。截至2018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49%,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8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2848公顷基本实现“居民开门见绿、15分钟到达社区绿地公园”。

      青山为屏、绿水穿城、环境秀美的宜居长沙,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为全球绿色城市。文明美丽长沙建设也成为长沙展现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成果。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
    最新资讯

    网站名称:九州之窗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九州之窗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6
    邮箱:2126537367@qq.comQQ:2622293504 邮箱:2622293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