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表示,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有相似之处,城市规划不能完全阻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只能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不确定的风险(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水)做准备。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按照所有潜在风险配置完全足够的医疗卫生设施,因此,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十分重要。
为积极应对突发疫情防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还提出多项具体建议:一是“平战结合”建设社区医院(医疗点),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储备”,社区医院平时可以像普通医院那样接诊,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可以迅速改造为大医院的特殊门诊,承接“瞬时”暴增的首诊。每个社区还可配备特殊车辆,平时作为公交,紧急情况下召回改为应急流动门诊。社区内的退休医生、私人医疗从业者甚至医学院的学生,可登记为“预备役”医生,接受防传染培训。
二是精确定位,要想法尽快将传染范围在空间上定位,并在特定的点上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医疗资源,定位越准确,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就越小,恐慌也就越容易得到控制。同时,通过应急响应分级,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减少到最小。
三是预留“小汤山”备用地。社区医院的作用只能用来最大程度减少集中传染,缓解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第一时间给核心医院带来的冲击,并不能用来承载源源不断涌来的感染者,当年北京抗击SARS的成功做法之一,就是快速建立“小汤山”医院。各地规划预留“小汤山”备用地,选址既要便于隔离(水源下游、远离人口密集地区),又要便于利用城市既有设施(医院、道路)和外部支援(靠近物流、机场),与城市的接口(电力电讯、给水排水、煤气供热)要预先留下接口,施工图设计甚至施工方案都要完成各项手续,要保持随时可以启动状态,短时间内转为“小汤山”。
四是广泛应用普及网络技术,虚拟空间也应纳入未来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规划,这方面的应用规划包括:可以通过确诊病人近期手机移动轨迹,了解其可能的扩散途径与范围,甚至向社会公布使其他人能查询自己与该病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否有交集(如同一时间使用交通工具);社区医院发现的病例第一时间直接上网,可以避免社会对通过行政传递信息失真怀疑带来的恐慌,第一时间将疫情的分布和进展向社会公开;捐赠物资通过现代物流系统追踪其流向,增强社会对慈善捐助系统的信任。(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