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3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关情况。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针对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需求,金融系统快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他表示,中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也为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陈雨露
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的准确操作和连续的定向降准,及时提供3000亿元的专项优惠再贷款和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来有力精准地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业。 我国(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总体平稳,金融(市场)预期稳定,金融业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在稳步的恢复,也为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解说】陈雨露指出,近期国际疫情扩散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中国金融市场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陈雨露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发生之后,我国(中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领域的推进,以及金融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效,大大的增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金融市场果断如期开市之后平稳运行,各类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也安全稳定运行,也大大的增强了投资者信心。第三是疫情发生之后,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快速有效到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地区和中小微、民营企业给予了大力度的精准支持,稳定了经济。
【解说】对于未来CPI走势,陈雨露表示,疫情对供给、通胀的影响还会短期持续。但随着中国防疫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经济复工复产复业持续到位,物价整体趋势将逐渐缓和,预计二、三、四季度物价会出现逐季下降的态势。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陈雨露
应当说,疫情对供给的影响、对通胀的影响可能还会短期持续一段时间。物价能不能够稳定,还是取决于我们的经济的基本面,目前我国(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基本平衡的,所以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长期通缩的基础。随着我国(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经济复工复产复业持续到位,短缺商品的供给,生猪的生产会逐渐跟上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物价整体的形势将会逐渐趋于缓和,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预计会出现逐季下降的态势。